城市概况
苏州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经济重要城市,也是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和“东方威尼斯”而享誉海内外。秀丽典雅的古典园林、“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千年古城、独具水乡地域文化特色的江南古镇、交相辉映的湖光山色和古韵今风的文化传承、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日新月异的城镇风貌,如同苏州精美的双面绣,令人心驰神往。
“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是苏州人民的集体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州先后抓住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历史机遇,不断闯新路增活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全国前列。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近年来,苏州进一步融入国家开放战略,被纳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荣膺落实CEPA示范城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获批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2个,国家级综保区4个以及众多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在商业保理、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创新业务领域获准开展试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是苏州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苏州下一步发展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与引擎。苏州将重点推进争取设立苏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创设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构建区域金融中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八大重要领域改革,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三区三城”建设水平,谱写好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特别亮点
宜居福地 苏州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环境宜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上极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
文化名城
苏州是千年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遗存地,名胜古迹众多,昆曲、苏绣、评弹等更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奇葩。
经济重镇
2013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3、4、5、6、6、8位。
开放之都
苏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名列全国前茅;开业外资企业超过1.6万家;146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外资研发机构700多家;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43家;在苏州工作的外籍人员近7万人;2013年接待入境游客190万人次。
创新城市
苏州新兴产业企业逾万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是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94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2万人。
载体集聚
苏州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高新区2个、旅游度假区1个、保税港区1个、综合保税区4个、出口加工区3个、省商务厅批准的特色产业园区21个,创新创业载体350多个,是中国大陆特色载体最为丰富和集聚的地区。随着苏州争取设立苏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创设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依托特色载体,苏州将为投资者提供开放度更高、政策更优的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两千多年来未曾移动。
行政区划和人口
全市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43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3.8万人。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虎丘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自然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尔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历史和文化遗存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目前古城区仍座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78处,其中国家级59处、省级112处。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虎丘、盘门、石湖、灵岩山、天平山、虞山等处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周庄、同里、木渎、甪直、千灯、锦溪等6个国家A级景区古镇,充满江南水乡风情。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当代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超过百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戏曲、医学、建筑自成流派,独树一帜。苏州的刺绣、緙丝、玉雕、漆器、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品闻名中外。
综合实力
2013年苏州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主要指标稳中有增,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实力增强结构优化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8%。三次产业的比例优化为1.6:52.6:45.7。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201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568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0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4.1%。规模以上工业中,外资工业产值19679亿元,同比增长2.7%。全市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735亿元,同比增长6.7%。
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3年末,全市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70个,集聚区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年销售(营业)收入超过98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2013年,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85.8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4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2%、51.1%。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新增开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全社会新增融资规模4000亿元。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建材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日用品类、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类分别增长22.2%、21.6%、8.1%、7.6%、5.1%。
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2013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93亿美元,其中出口175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和0.6%。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1%。新批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6.2亿美元,同比增长32.5%,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1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6%、8.4%。接待入境游客19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1.6亿美元。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434亿元,同比增长11.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61亿元,同比增长15.9%,占比提升到59.3%。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46亿元,增长18.8%。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2013年,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1亿元,增长10.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7.1亿元,增长9.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12万亿元和1.68万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445亿元和1742亿元。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013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31亿元,同比增长33%。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试运营,苏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地级市,4号线及支线、2号线延伸线和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在建。昆山花桥与上海实现轨道交通对接。中环快速路及东环、南环、西环快速路延伸线工程抓紧实施。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得到新提升,其中市区公交营运线路298条,轨交运营里程52.1公里,营运出租汽车4303辆,公共自行车25780辆。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5%。
科教文卫全面进步
201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同比增长11.8%。2013年专利申请数13.9万件,授权数8.3万件。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41所,在校学生102.7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0.19万人。全市拥有文化馆13个,文化站99个,博物馆41个,公共图书馆13个,镇(街道)、村(社区)以上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
居民增收物价稳定
2013年,全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万元,均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1,比去年回落了0.6。
选择苏州的八大理由
优越的区位条件
苏州地处沪苏浙三省交界,市区接壤上海,地理位置优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苏通大桥与轨道交通、城市高架等构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苏州毗邻虹桥、浦东、苏南、禄口、萧山5个国际机场,空中交通便利。苏州滨江近海,苏州港下辖张家港、常熟、太仓3个港区,是中国沿海重要港口之一。
坚实的产业基础
苏州机械及装备制造、电子通讯等传统支柱产业集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平显、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现代商贸、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宜居的生态环境
苏州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宜居。2013年,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4,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5天,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28.67%,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5%。
亲商的高效服务
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致力打造“廉洁、务实、高效、亲商、创新”的政府团队,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多年来,苏州在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不断培育以富商为本的价值观,不断营造亲商、爱商的服务氛围,着眼于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和交易成本,创造出“一站式服务”、“一企一策”、“绿色通道”等大量高效服务举措,努力将各种服务贯穿于项目投资落户各个环节,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深厚的人文沉淀
苏州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现代教育发达,生活居住环境优良。全市人力资源充沛,人才总量已达19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万,高技能人才43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千人计划”专家总数达到141名,省“双创计划”人才403人,能满足企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多层的载体平台
苏州是国家颁布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核心区域,正在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CEPA、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电子社保等领域示范城市建设,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旅游城市等领域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设立苏州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苏州市内还集聚了各种类型的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科研中心、软件园、服务外包基地、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度假区等发展载体。种类多元丰富、特色产业集聚、政策优势鲜明的发展载体,是海内外客商立足苏州拓展全球的理想事业平台。
优惠的政策措施
落户苏州的企业在享受国家、省级相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还将享受到与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鼓励科技创新、鼓励转型发展、便利企业融资等方面相关的诸多市级层面扶持政策。
产业推进——《苏州市市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支持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人才引进——《关于进一步推进姑苏人才计划的若干意见》、《苏州市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苏州市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办法(试行)》、……
科技创新——《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鼓励和吸引国(境)内外研发机构的意见》、《苏州市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11-2015年)》、……
转型发展——《关于促进商务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服务外包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的政策意见(试行)》、……
融资便利——《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苏州市引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加快苏州市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
更多优惠政策可登陆苏州市发改委网站 www.fgw.suzhou.gov.cn、苏州市经信委网站 www.szetc.gov.cn、苏州中小企业网 www.sz-sme.gov.cn、苏州市人社局网站 www.szldbz.gov.cn、姑苏人才服务网 www.rcsz.gov.cn、苏州市科技局网站 www.szkj.gov.cn、苏州市商务局网站 www.commerce.gov.cn、苏州市财政局网站 www.szcz.gov.cn、苏州市金融办网站 www.szjrb.suzhou.gov.cn等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市、区、国家级开发区网站。
中国苏州真诚期望与世界各地的投资者精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