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经贸新闻 >

京津冀三地联动破解区域壁垒 三大领域率先联动

时间:2015-10-12 16:49来源: 点击:0

一年多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掀起了社会关注的热潮,随着各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商讨、完善,以及三地相继学习《纲要》并审议通过实施意见,京津冀逐步统一思想、“敲定角色”,通过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等方式,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记者采访中看到,过去一年间,北京市明确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

去年,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严把新增产业准入关。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和限制的产业达到147个,占全部产业类别的34%;在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区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措施,禁止和限制的产业分别达到322个和285个,占全部产业类别的75%和66%。依据该目录,截至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等登记业务,已经达到6900余件。今年,目录又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进行修订,全市层面受到禁限的行业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至55%。

北京市明确,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疏解这些非首都功能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心态,采取前所未有的力度。

2014年,北京市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西直河石材市场、动批市场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已经陆续开始搬迁,今年3月20日,长安街上的最后一根烟囱——国华北京热电厂熄火,全年还将再调整300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北京市行政副中心也终于明确落户通州,并将承担起行政功能转移的重任,2017年将取得明显成效。

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口密度的降低程度。记者采访发现,北京市控制人口规模已经初见成效,上半年人口增速和增量首次出现“双降”,截至上半年,北京全市人口为2168.9万人,同比增速为1.6%,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人口17.3万人,比去年同期少增长5.5万人。

三大领域率先实现联动

记者采访发现,在交通、生态、产业等三个领域,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彻底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联手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过去一些迟迟没有解决的瓶颈,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交通“一盘棋”格局浮出水面。记者一年前体验京津冀地区交通状况时,发现不少百姓和业内人士抱怨:三地交通长期各自为政,缺少“一张图”规划,还未形成高效、经济、可靠的运输体系。过去一年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一盘棋”格局浮出水面。

2014年底,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顺利挂牌,注册资本100亿元,北京、天津、河北、中国铁路总公司出资比例为3:3:3:1,此举将通过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区域交通一体化。

此外,京昆高速、津保铁路、津石高速、京秦公路……这些旨在打通京津冀区域“断头路”“瓶颈路”的项目,在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的共识下,也跃上了“项目清单”,“标注”了开通时间。

三地环保“同呼吸、共命运”。雾霾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过去一年,三地环保部门“劲往一处使”,加快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也已先后召开四次会议,一些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晋、鲁、蒙、豫七省区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产业协同实现三地联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是协同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带动功能疏解、人口分散的关键动力。记者看到,三地发改、经信等部门频繁对接,积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实现了三地联动的工作局面,在产业协同领域也取得突破。

一组详实的数据,显示出双方合作后的变化:40多批次、200多家北京企业到曹妃甸考察;25家生物医药企业搬迁,北京城建重工、华强京工、中交世通重工改装车搬迁,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京城机电、巴威锅炉外迁等项目,均已达成合作意向;以“首钢二期”为代表的18个项目将集中开工。

  市场主导破除区域壁垒

很多市场人士曾担心,如果过多的采取行政手段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可能又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幸的是,过去一年间,三地政府部门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主动破除区域壁垒;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让双方实现合作共赢。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用传统的思维和方式无法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创新工作方法。

比如长期以来,北京知名医院“人多成灾”,天津大型医院资源匮乏,河北诸多医院则门可罗雀。京津冀地区的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象非常严重,也是北京人口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京津冀三地创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模式,协同破解区域壁垒。

过去一年间,京津冀地区开展产业对接活动次数难以统计,但一个共同点是突出了“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理念。三地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在调整疏解中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一方面,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资源,面对北京已经饱和的空间,纷纷设立异地分支机构,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天津、河北的企业凭借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以及升级改造的市场机遇,主动寻求与北京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的合作。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河北设立分公司1300家,投资成立子公司768家;在天津设立分公司603家,投资设立子公司658家。

中关村海淀园在全国设定的首个分园去年落户河北秦皇岛,既带去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也形成了跨区域的利益共同体。园区入驻企业产生的税收由海淀、秦皇岛两地政府各得40%,另外20%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让更多参与进来的主体受益。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方问禹、王玉光、孔祥鑫、李俊义、徐岳、白林、熊琳采写)


(责任编辑:xie_hua)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 版权所有: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Copyright ©2019 jswq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协会地址:南京市中华路50号国贸大厦29楼 邮编:210001 传真:025-52323761 邮箱:js_wzxh@163.com
  •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14010449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614号

  • 扫一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