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的3224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投资433.4亿美元,同比下降5%。减缓的对外投资增速,也许正在孕育中企更理性出海的2.0时代。
“如果你不国际化,就会成为别人国际化的一部分。”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曾这样形容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些年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动作连连。但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跨国并购等“走出去”过程中依然显得经验不足,危机意识缺失,导致企业受损。
避免食洋不化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认为,“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除去规模、品牌、全球布局这些显性的差距外,隐性的差距还在于优化价值链的能力。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收购海外先进企业是迅速缩短中国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一条捷径。海外投资并购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被收购的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大量知识产权、多元的海外渠道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相对缺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规模扩张冲动而驱使的境外投资,风险基因从一开始就被植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朱高峰表示,中企“走出去”要尽量避免“食洋不化”。
TCL海外并购后出现了“消化不良”,与阿尔卡特合资的手机部门出现巨额亏损;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前景仍迷雾重重;双汇集团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更是一波三折。事实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仍不够成熟,对于并购可能带来的风险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经验。
此外,种族矛盾、地区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也给对外投资带来考验和挑战。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秘书长胡卫平表示,地缘政治格局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带来创伤。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尤其是社会责任问题、环境问题、合规反腐问题等“非传统风险”都值得警惕。商务部研究院美大部研究员周密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一定要有明确的原因和目的,充分认识“走出去”的危机与挑战,而不是盲目跟风。
深入调研加强协作
在复杂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功“走出去”?周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调研,对投资国的国情、竞争对手的实力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风险评估。海外经营过程当中,要加强安全能力建设,加大安保投入,强化员工培训,有效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
二是要加强协作,面对复杂变化的海外投资环境,“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尽可能地相互协作,及时与当地企业商会、行会、协会建立联系,互通信息,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团结协作、增强合力。同时与中国驻外使领馆保持密切联系,咨询了解所在国的政治生态、经贸建设、商业规则、社会文化等情况,遇到困难找中国使领馆帮助支持。
三是注重媒体公关,特别是在面临一些复杂突发的事件时,要学会及时反应,引导舆论,借鉴外国公司擅于且乐于公关的做法,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扩大自身影响。
四是学会追求共赢,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合理关切,注重回馈当地社会,维护好当地员工权益,保持合作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企业在海外才能走得更好、更快、更稳。
尽管面临挑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仍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有实力、有远见的中国企业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当前,在有利的契机面前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海外投资战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编辑:中国商务新闻网 www.comnews.cn)
(责任编辑:xie_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