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要求,鼓励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突出核心业务、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率。意见特别指出,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研究员李西林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意见有助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观念转变,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功能,挖掘国内服务外包业务市场潜力。同时,他指出,信息技术等一些服务业具有一定垄断性,因此要打破“玻璃门”,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让社会资本更多地向服务外包领域聚集。
优势政策亟待细化
一般来讲,我国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对专业性服务需求意愿不强,严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李西林认为,意见一方面鼓励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形成对专业性服务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鼓励工业企业所属信息服务机构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增强社会化专业性服务供给能力。
同时,李西林表示,意见还有助于推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壮大国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
不过,李西林认为,意见的贯彻落实,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财税、投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政策,形成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尤其是针对服务外包产业,应加紧出台新一轮促进政策,以推动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李西林说:“完善财税政策,完善土地、水电气等价格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服务外包企业经营环境,更好地应对人工成本上涨和融资难等紧迫议题,尤其是有助于推动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发展。”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李西林表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有利于提升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规模和水平,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而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我国服务外包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形势下,解决服务外包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仍是当前的重要议题。意见提出要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构建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有助于改善服务外包人才供需衔接。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在李西林看来,当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主要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驱动。而服务业领域存在的“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往往限制了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因此,他认为,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无疑是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到服务外包领域的重要途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不得对社会资本设置歧视性障碍”,这将有助于社会资本更多地向服务外包领域聚集。
李西林介绍说,2013年,约90%的外包业务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二者完成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259.8亿美元、141.1亿美元,占比分别为57.2%、31.1%。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服务外包业务中,信息技术外包(ITO)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占据外包业务的半壁江山。李西林说,随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大规模应用到教育、医疗、政务等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李西林说,服务外包是人才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创新发展、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社会上对服务外包的认识仍存在诸多误解。因此,他建议应持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宣传力度,提升产业影响力,提高社会对服务外包产业的认知,引导社会资本、优秀人才更多地投入到服务外包产业中。(编辑:中国商务新闻网 www.comnews.cn)
(责任编辑:xie_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