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经贸新闻 >

中国能源对外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4-04-06 17:57来源: 点击:0

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稳步增长,能源对外依存度特别是油气依存度日益上升。由此,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开局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能源产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中国当前及未来国际能源合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鉴于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今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要调整思路,顺势而为,渐行渐改。

供需背后的突出点

据统计,2012年我国原油产量为2.07亿吨,原油消费4.66亿吨,原油自给率为44.4%;2012年,国内天然气产量为1072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总量1450亿立方米,天然气自给率为74%。相比于煤炭90%的能源自给率,油气自给程度显然低了许多。

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的油气消费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到2015年中国原油年需求区间为5.4亿~6亿吨。从国内产量看,据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之前,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峰值不超过2.2亿吨,其中2011年~2015年的年均产量为2.04亿吨。按照原油产量2.04亿吨、原油需求下限值5.4亿吨计算,2015年中国原油自给率降为38%;若按照原油需求预测上限值6亿吨计算,原油自给率为34%,处于更低水平。

根据国内有关机构对天然气需求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规模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2500亿立方米。据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之前,中国天然气年产量将持续增长,其中2011年~2015年年均产量为1264亿立方米。按照天然气需求预测下限2000亿立方米计算,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自给率为63%;若按照天然气需求预测上限2500亿立方米计算,到2015年,中国天然气自给率降至51%。较之原油供应而言,天然气供应压力更大。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能源供需结构虽在现有基础上会有所发展和变化,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继续延续下去,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至少在中短期内如此。因此,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能源对外合作的重点是油气领域。

  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开局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将延续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给中国今后的能源对外合作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首先,全球油气供应丰富,价格相对稳定,对贸易和海外投资总体利好。近10年来,全球石油产量一直保持1%~2%的年增长率。2010年以来,由于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全球石油生产和供应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据EIA预测,今后5年~10年正是美国页岩油产业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2020年美国页岩油产量将达到260百万桶/天~280百万桶/天,占美国石油产量的1/3。

以美国页岩油产量快速增长为支撑,多家国际咨询机构一致认为,页岩油产业在美国的大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页岩油勘探开发产业进展将彻底粉碎“石油峰值论”之说。因为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在页岩油开采方面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颠覆这一认识。

中国是世界石油需求大国,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的相对稳定以及全球石油生产多极化的形势,对中国通过原油进口以及通过海外投资获得权益油、保障国家石油需求的目标总体有利。

美国的页岩气产业经过了几年的跳跃式发展后正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目前,投资商的重点经营投资领域虽然转向页岩油,但页岩油与页岩气资源伴生及技术通用的特点决定了页岩气产量不会大幅下降,而是会保持稳定。美国页岩气产业大发展对全球天然气供需格局带来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天然气价格。

美国页岩气产量的增长使美国正在一步步向天然气净出口国迈进。美国天然气进口量下降对亚太地区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了。卡塔尔是中东最大的LNG出口国,为增加对美国的LNG出口,2011年卡塔尔的LNG供应量扩大至7700万吨,是2008年的2.5倍。

由于美国页岩气产量的大幅增长,天然气自给率提升,使得卡塔尔不得不改变LNG销售策略,把市场转向需求增加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日本以及印度。为占领亚太市场,卡塔尔软化其长期坚持的“气价等于等热值油价”的立场,提高了与亚洲买家签订供气合同的灵活性,以抵消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冲击波。

加拿大曾经是美国天然气进口国。美国页岩气产业大发展后,其从加拿大进口的天然气锐减。加拿大是天然气出口国。对美出口市场份额下降后,加拿大业界的目光也开始聚焦亚洲市场。

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以天然气出口作为筹码,在与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博弈中赢得主动,对此欧洲国家颇有怨言。假如美国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俄罗斯垄断欧洲气源供应现象有望成为历史。美国出口天然气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欧洲国家完全有可能依靠进口美国LNG来摆脱欧洲天然气市场对俄罗斯的过分依赖,这必将导致俄罗斯天然气市场策略发生转变。

据美国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页岩气产量的增长将削弱俄罗斯在西欧天然气市场所占有的份额,份额有可能从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13%。届时,俄罗斯将不得不转变销售市场,其开发亚洲市场的意愿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亚洲天然气多头供应的市场格局形成后,天然气价格将受到抑制。

在机会背后,中国也面临挑战,这包括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国内能源价改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对全球石油供应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主要产油气国家和地区的局势动荡对全球石油供应有着重要影响,这一方面的教训举不胜举。从历史经验看,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似乎已成为影响油气供应的“家常便饭”。就中国能源对外合作而言,外部环境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捉摸。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已经转向亚太,日本一直在拉拢东南亚国家结盟,借东南亚各国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抗衡。中国原油进口运输渠道单一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外部政治环境变化成为中国油气对外合作的潜在威胁不得不重视。

国内价格改革特别是天然气价改滞后对利用海外资源有限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目前成品油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成品油出厂批发价大致相同,可以认定基本实现接轨。但目前天然气价格国内外倒挂现象严重,企业进口天然气,无论是LNG进口还是管道气进口基本处于亏损状态,低气价对企业进口海外天然气的积极性有严重影响。

由于天然气价格改革滞后,目前国内企业建设LNG接收站的积极性不够高,导致利用海外天然气资源的“硬件”不足。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未来对海外天然气的依赖将主要依靠LNG进口,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合作之策

首先,进一步拓宽油气进口渠道,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

2013年,中国能源四大战略通道已经基本建成。中亚天然气管道扩容,中俄天然气管道被纳入议事日程,中缅天然气管线建成通气,海上油气通道正常运行。中长期内,中国能源对外合作应立足于四大战略通道布局,在保持已有油气进口格局的大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减轻对中东、非洲等风险频发地区的过度依赖。

其次,加快国内LNG接收站建设力度,确保天然气进口的“硬件”充足。

目前,中国对境外资源的利用通道在陆上主要是中亚、中缅天然气管道以及未来的中俄天然气管道,对中东、非洲以及北美的天然气利用则主要通过LNG贸易形式。当前,要紧抓美国向天然气出口国转变,以及加拿大与中东、非洲国家将亚太作为未来重要天然气出口目标市场的机遇,在沿海一带加大LNG接收站的建设,为充分利用海外天然气资源做准备。

再次,改革国内天然气价格,为进口天然气资源提供“软件”支撑。

目前,中国国内执行的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国产气与进口气价差较大。由于价格结构不合理、价格形成与调整机制还不完善,不仅导致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资源利用不尽合理,而且还将严重影响国外天然气资源引进。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市场化定价迫在眉睫。

第四,继续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油气,重视北美非常规油气投资。

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战略实施已有多年,海外投资取得重要进展。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以及其他企业目前控股、参股的海外油气项目已遍及全球,资产已有相当规模。伴随着全球油气工业形势的新变化,应继续鼓励国内公司到海外投资,特别需要鼓励企业到北美等页岩油气产业发达地区投资。到北美投资页岩油气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利用好北美这块天然的非常规油气“试验田”,学习经验和管理技术,为未来国内页岩油气大规模开发做好准备。

第五,修改和完善现行油气对外合作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开发国内油气资源。

修改现行陆上海上油气对外合作开采条例,鼓励外资来华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特别是要鼓励外资来华参与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开采,巩固国内油气产业基础,保证国内油气储产量稳定,从根本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对外合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中长期内能源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依然是油气,但合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渐行渐改。为此,需要在妥善应对风险的前提下,紧抓国际油气市场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及时调整。

就今后一段时期看,能源合作的重点是油气,特别是天然气。鉴于能源对外合作环境复杂多变,一定要在强调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发展,多中选优,通过多元化发展举措来化解风险。同时,加快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补齐对外合作的短板。在依赖国际油气市场、实施油气进口及海外油气投资策略的同时,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内外兼顾。这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油气对外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xie_hua)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 版权所有: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Copyright ©2019 jswq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协会地址:南京市中华路50号国贸大厦29楼 邮编:210001 传真:025-52323761 邮箱:js_wzxh@163.com
  •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14010449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614号

  • 扫一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