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
会议要求,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和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在交通运输及电力领域如高铁、核电等方面,具有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提供装备的实力,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撑;且中国装备在“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带来利好的同时,自身也将获得发展。
铁路、核电等领域为重点
国家高层对中国装备“走出去”一直给予极大的重视。
4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表示,要做好国内产能与国外市场的对接,更好契合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盘活存量资产,也有利于其他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还可以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机遇。
“这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赢的好事。”总理说。
具体领域而言,此次会议强调,要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以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为主体,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方式,带动装备等出口,促进相关国家就业扩大和经济发展,用质量和信誉建口碑、树形象。
其中对于核电,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今年将是核电的走出去的重要年份。
申银万国研究显示,从目前看,核电是可以贯穿整个2015年的大主题,海外营销、“走出去”值得期待。同时,国内核电项目重启后,后续核电装机规划的调整以及项目核准及开工的节奏直接影响核电板块相关投资标的的选择以及空间判断。在“安全发展核电”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核安全设备市场将率先受益。
此举意味着核电板块将迎来明确利好,如我国最早介入核电产品制造的中国一重,以及在核电装备领域已具备核级应急发电机组、核电站水处理系统、核级主管道、弯头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的中国重工。
当前,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面临“走出去”的历史机遇。据了解,我国目前正与俄罗斯、蒙古国、印度、泰国等多国商谈铁路合作,并积极参与推动中老、中巴、中东欧、中吉乌及美国西部快线高铁等铁路合作项目。
指导意见呼之欲出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契合国外需求和意愿,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更可以倒逼我国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优进优出,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互利共赢。
在众多利好出台的同时,业内呼吁相关配套方案的出台,以规范中国装备“走出去”。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4月17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围绕实施“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推进装备“走出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也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在这方面制订更为具体的相关改革方案。
此外,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制定《关于加快装备走出去的指导意见》,目前初稿已完成。该政策支持的产业为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钢铁、有色、建材和轻纺等,扶持政策包括解决企业融资成本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
另一方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4月初,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今年要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及管理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国品牌。”黄丹华说。
此次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还要求,要把装备走出去与融资手段紧密结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提高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水平。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股票、债券等在境内外筹资。
并且,要简化境外投资管理,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标准国际互认,注重风险防控,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中介作用,提供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为装备和产能“出海”送去劲风。(记者 周程程)
(责任编辑:xie_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