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的实施意见》。《意见》就如何解决相关产品在境内“买不到”、如何让国内居民“愿消费”等难题,推出29条新举措。
高质量供给,优质产品在境内也能“买得到”
从适应新需求看,首先是解决相关产品在境内“买不到”的问题。中国制造的高性能家用电器,却不在“出生地”销售;同样一双国际大牌的运动鞋,“代购”回来的比国内买的更耐穿……曾经,外销与内销两个标准、两条生产线,搞双重标准的案例屡见不鲜,成为国内消费者的“心头痛”。
“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都一样,不搞双重标准非常必要。只有提升供给的质量,改变以往国内买不到好产品的认知,才能更好地适应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高清表示,实现“人有我有”,适应现有消费需求变化,大力提升供给质量和灵活性,让要素资源适度向能够提供中高端供给的市场主体集中,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
为解决“内外有别”的现象,《意见》提出,我省将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大力开展质量分级试点,鼓励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积极争取市内免税店政策,加快建立产能灵活转换机制,加强省内替代企业扶持,解决大家想买但“买不到”的问题。
“未来,江苏将重点培育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在产业链的终端产品、关键环节、高附加值的领域,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的一体化合作、完善产业的基础能力,以优质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说。
引领新需求,让国内居民“愿消费”
《意见》由省15个部门联合制定出台,瞄准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堵点痛点问题,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举措和发展方向。
引领新需求,让国内居民“愿消费”,意味着实现“人有我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意见》提出要着力深耕专精特新细分市场,引领需求升级新动向。主要举措包括大力发展柔性、智能、精细化优质产品,着力提升“江苏制造”数字化水平,切实增强“江苏制造”外观设计能力,加快打造本土高端制造品牌,挖掘“老字号”品牌等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支持企业持续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重在培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竞争优势,引领消费升级抬升,解决人民“愿消费”的问题。
“让居民‘愿消费’,有个质量提升的问题。我省质量提升行动覆盖150个重点行业、300个重点产品和4000多家重点企业。”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冯新南说,比如老百姓对纺织品的消费品质需求越来越高,近期正在对秋冬服装包括羽绒服、棉被等产品开展质量比对,比出同类产品的好、中、次,为群众选购满意的产品提供参考。泰州也出台了20多项早茶的标准,包括大煮干丝、汤包等,这些都是引领消费。
创造新需求,让国内市场“有新意”
创造新需求,实现“人无我有”,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让国内市场‘有新意’,就要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需求新热点,比如现在的‘5G+’产业,包括未来的6G等。今年,有个很好的创造新需求和投资热点的例子,比如在今年上半年融资金额排名前十的教育机构中,仅一家线下机构,其余9家全部为在线教育企业。疫情改变了传统培训教育模式,却孕育诞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投资热点。”高清说。
《意见》指出,重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中高端消费品生产。主要包括推进5G大规模商用走在前列,引导“宅经济”合理有序发展,推动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加快互联网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智能体育加快发展,积极拓展高端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加快推进“百城百园”行动,对新业态新模式进行包容审慎监管,旨在推动供给端推陈出新,促进生产和消费端“双升级”,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和投资热点。
“发展互联网医疗也被写进了《意见》里,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05家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有16903名医生在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注册。下一步,将大力推广5G技术,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促使我省互联网医院建设再上新台阶。”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兰青说。
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王存说,江苏促流通扩消费的力度持续加大。今年全省各地累计发放消费券约29.1亿元,撬动社会消费330亿元。在商务发展资金中专门拨出3500万元开展“促流通扩消费销售竞赛季”活动,共有60家企业获得优胜单位。
(责任编辑:薛海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