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经贸新闻 >

江苏“专精特新”企业为产业体系“强基”“搭梁

时间:2023-05-22 12:51来源:江苏省政府网站 点击:0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高效、高质量,关键在于中小企业。它们活跃在“链”上的各个环节中,成为产业链上攻克关键技术的“主攻手”,也成长为供应链上的“配套专家”,推动产业体系走向“高端”。
 
    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已培养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近2000家。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引导更多企业走向“补链”“配套”的专业化之路。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从四个维度,探索这些“小巨人”如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基”“搭梁”。
 
    专:如何利用“专长”走得更远
 
    翻看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细则对“专”,有着明确的要求和定义: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不低于70%。
 
    “我省工信部门对企业有明确的‘专业化’指标认定,在我看来,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长期,一个是专注。”银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建新认为,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在“小领域”拓出“大蓝海”。
 
    30多年来,庄建新只做“一件事”——专注高端能源装备领域,做强关键部件,坚持以特种精密钢管研发制造为主业,带领团队不断实现突破。去年11月,为进一步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公司成功收购法国瓦卢瑞克广州公司,从而“晋升”为全球第一大690U型管生产制造企业,公司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70%以上。“实践证明,只要民企敢闯,即便在‘小而窄’的细分领域,也一定能搞出‘大名堂’。”庄建新说。
 
    选择做“长期主义者”,让更多中小企业寻到了机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甚至“冠军企业”。但长路有险夷,“争冠容易保冠难”。如何利用“专长”走得更远,持续保持竞争力?
 
    “我们必须让自己成为难以被替代的‘配套专家’。”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敏介绍,企业发展要保持“不变”与“变”——不变的是,公司始终以“冷链设备”为主业,做精做细业务;变的是,要敏锐抓住每一次技术变革期,不断转型“再出发”。如今,精创电气已成为冷链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温湿度控制器核心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国内生物疫苗试剂冷链监测承担量行业第一,“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
 
    “专精特新”企业往往专注于一条“窄领域”,但采访中不少企业也清醒意识到,绝不能只在领域内“钻牛角尖”。
 
    无锡盛景微电子知识产权总监潘之炜感慨,企业所处行业涉及微电子、物联网、火工品等细分领域,上下游交叉融合度高,必须进行精准的技术匹配和科学的资源整合,这对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长久的课题,“如何坚持走‘专’这条路,我们的‘解题思路’是保持过硬的技术,以及打造高效专业的团队。”
 
    事实上,保持长期专注并不容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进入技术前沿领域,它们也遇到更多挑战。丰尚农牧装备有限公司研究总院首席设计师赵波坦言,企业今年将以低碳、节能为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但困难也很多:成果转化效率待提升、企业“走出去”还有潜在的风险挑战、知识产权保护需加强……
 
    如何让“专精特新”企业“轻装上阵”,坚定聚焦主业,持续考验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政策效能。
 
    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张华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坚持“专”的道路上,要做到“四有”——有专业细分赛道,能做赛道的“长跑冠军”;有专业化、梯度化的技术团队,在技术链上各展所长;有专门技术诀窍,除专利等显性知识,还得拥有深厚的行业隐性技能;有专业数据库,让数据成为企业新的创新资源。相关部门可以从这四方面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综合竞争力。
 
    精:精益化管理能否“私人定制”
 
   “精益化”,是对“专精特新”企业在管理上的要求,记者调查发现,“专精特新”企业普遍以数字化为抓手,通过引入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记者来到泰州康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时,电子屏幕上一组组生产和运维环节的实时数据,正监测各部件的运行状态。“过去,我需要在现场逐一查看机床运行状态,既耗时间也不方便。”公司生产部经理夏小冬说,数字化系统的应用,使机床生产进度一目了然,发现问题更精准快捷,在各种智能化工具的帮助下,能够实时掌握整个车间的运行状况,管理工作轻松了很多。
 
   “从2018年开始,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提升,目前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智能车间’和‘四星上云企业’。”夏小冬介绍,随着国家新基建的政策推出,GIS精密铝合金部件需求增大,产品供不应求。为满足需求提升产能,公司打造一体化系统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如在车间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产品不良率降低33.6%,运营成本降低15%,生产效率提升26%,订单交付及时率大大提升。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数字化提升企业管理的场景。数字化并不是“万能灵药”,也无法简单地“抄作业”,改造和提升既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也要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进行“私人定制”。
 
   在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间改造一新的工厂里,可以看到12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运转,粉末制备、筛分、质检等环节忙而有序,其中新投产的钛合金EIGA生产线最为瞩目。
 
   “这是全球首台套自主研发的‘制粉—筛分—后处理’自动化一体化设备,也是公司在全业务流程注入精益管理理念的体现。”该公司总工程师叶国程介绍,受前几年全球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增长、国际贸易大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高端金属粉末产量骤减、进口难度激增,特别是钛合金粉末国产化率低,产能不足。为此,公司自主研发了这一设备,开创性地融合熔炼、雾化和筛分工艺流程并进行标准固化,减少人的操作,提高了管理的精益化水平,从而保证了生产线长期有效运行和产品批次质量的稳定性。
 
   无论数字技术如何发展,精益化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终究还是“人”。
 
    “许多企业照搬硬套国外的管理方法,来推行自己的管理,往往水土不服。中国的经营环境、经营理念与国外有较大差异,建立适应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方式,需要对精益管理方法进行分解、剖析,融会贯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举例说,比如,对于库存的控制,建立合理的安全库存是必要的,而不是国外模式强调的“零库存”概念。再比如,面对技能型产业工人缺乏,公司没有“只引不培”,花大成本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培养两种新模式并行,通过内部培训和与各大研究院校共同培养等方式,为企业持续“造血”。
 
    特:究竟怎样打造“独门秘籍”
 
    作为风能输入的关键核心部件,巨型风机叶片又长又重。风机多建在丘陵和山区,运输过程可谓“难于上青天”,对专用车辆的性能要求极高,徐州华邦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神器”,能“轻巧”地扛着风车叶片爬山过坡,有效解决了这一运输难题。
 
    “我们的大型风电叶片山地运输车后车架采用刚性悬架,通过自动控制,轮胎可向外延伸0.5米至0.8米,适用于较窄复杂的道路。如遇到道路两边的高山或者电线杆等,汽车适配盘可360度调整方向,避开障碍物。”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冯之涛介绍,经过多年沉淀,公司在车辆关键结构件的选材等优化设计上形成了核心技术,这款运输车已完全不输国外产品,产销量连续三年稳居国内第一。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往往具有“独门秘籍”,针对特定市场、特定消费群体,利用独特资源,采用特制工艺、技术等,提供独具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有的企业瞄准高端化,让日常消费品不再“普通”。被誉为“国产品牌镜片第一股”的明月镜片,在我国镜片市场中连续多年销量第一。然而,作为一种低消费频次的民生产品,最难的就是保持市场竞争力。
 
   “我们不缺产品,但缺高质量的产品。”明月镜片负责人表示,公司很早就意识到中国镜片行业生产能力强而品牌力弱,为此,明月率先退出行业价格战,将明月镜片对标茅台,走高端化路线。如今,明月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实现原料自给的镜片企业,在中高折射率树脂原料的研发与生产上打破国外垄断,成功推出KR树脂、PMC超亮、1.71、超韧等多款行业领先的树脂镜片材料。
 
   有的企业以前瞻眼光,提前部署研制“下一代”技术。在光伏发电领域,提效降本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此前主流的P型电池片最高转换效率只有24.5%,公司正在研发的‘TOPCon3.0’技术电池,实验室转换效率达26.1%,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炽说,作为国内首家从事高效N型TOPCon光伏双面电池研发,并实现GW级量产的公司,其原创技术成功实现了产品核心工艺的缩短,促使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接近于煤电成本。如今N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验证了公司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未来,中来光电除了继续深耕TOPCon电池外,还会在TBC电池和钙钛矿叠层电池两个方向做深入研发和规划。”
 
    还有的企业瞄准服务模式的优化创新。在“绿色双碳”赛道上,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无磷涂装前处理剂、植物油基切削液、以水代油淬火剂等绿色工业介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已居全国第一。“除了专注制造,公司也大力发展附加值更高的生产型服务业。”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钟碧娅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公司响应客户提质增效的需求,推出“工业介质数智化管家”经营模式,将客户拜访、取样等需要人工操作的事项用数智化手段转变为线上服务,为客户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新:创新型企业到底“新”在哪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关部门对“专精特新”企业中“新”的定义是有演变的,从“新颖化”变成现在的“创新型”,更加强调自主性、先进性。那么,我省的创新型企业究竟“新”在哪,又摸索出哪些创新路径?
 
    “创新型企业必须把自主创新放在核心地位。”南京天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韦海翔告诉记者,中国企业经历了“反向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阶段,到了有能力自主创新的时候了。其公司深耕蜡微粉产品这一关键基础材料领域,自修复蜡微粉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攻克,要不然永远受制于人。”
 
    自主创新的难度可想而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甚,这就需要联合创新。
 
   “一家企业的创新力量是有限的,但联合创新的潜力是无限的。”南京牧镭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峰介绍,眼下,产学研合作已经进入新阶段,各家企业也在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可由公司提供平台资源,优先推荐学院的优秀创新成果在企业“孵化”、转化和落地,合作学校提供智力资源,选派高水平的专家团队进驻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与此同时,“创新联合体”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他们公司就组建了江苏省测风激光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聚“智”创新。
 
   创新没有“捷径”,如何进行持续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议题。
 
    江苏美科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是企业保持“领跑”、持续创新的关键。“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3%以上作为研发经费,用于当年公司技术创新。”美科集团项目部经理吴纪清介绍,公司先后建成一系列科研平台,设立独立技术研发部门,下大投入配备最先进的研发、检测及试验设备。公司还制定了《研发中心管理章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文件,确保研发经费专款专用。通过确定“绩效目标、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模式,有效激励公司的研发创新。
 
    市场既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企业创新的“指南针”。始终做到提前嗅知市场需求、提前进行研判、提前研发,也是持续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牧镭首推的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前馈风力发电机应用,填补了全球风场标配机舱雷达的空白。这得益于公司极为注重对专利、论文、技术秘密等创新成果的产出以及专利许可等创新成果运用,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叶峰说。

(责任编辑:薛海湘)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 版权所有: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Copyright ©2019 jswq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协会地址:南京市中华路50号国贸大厦29楼 邮编:210001 传真:025-52323761 邮箱:js_wzxh@163.com
  •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14010449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614号

  • 扫一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