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经济的两个判断,一是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超过美国;二是IMF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7.1%,今年则维持在7.4%,但特别定调,放缓亦是“一种健康的发展”。法国《欧洲时报》10日评论指出,这表明了国际权威组织对中国经济的看好、对经济数据更理性的解读。同时,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将惠及全世界。
文章摘编如下: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舆论不断传出各种耸人听闻的论调,“中国经济崩溃论”、“反腐拖累中国经济论”、“中国地方债崩盘论”、“房地产泡沫崩溃论”……既包含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经济下行波及到自身的忧虑,亦不乏对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或将触礁的窃喜,可谓情绪复杂。而这些论调传到中国,加之近期一些经济指标不亮眼,也对中国社会对此轮经济改革的信心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就是在这种外部舆论环境欠佳、改革路径无从模仿的条件下,中国的领导层一方面及时把脉经济运行基本面,稳妥而灵活地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举措,另一方面借助领导人出访、达沃斯年会这样的场合,向世界传达中国改革的逻辑与成效,赢取外界对中国经济之变的理解与信心。
世界银行最新的判断与IMF如出一辙。世行《东亚经济半年报》将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速预期由7.6%调低至7.4%,将中国明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5%下调至7.2%和7.1%。尽管增速下来了,但世行乐观判定,中国经济正迎来“更可持续的发展”。这都表明了国际权威组织对中国经济的看好、对经济数据更理性的解读。不可否认,高速增长对一个国家很重要,不论是日本还是亚洲“四小龙”,都曾经历过腾飞期,但腾飞不可能长时间持续,跑累了总得慢下来调整、蓄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近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巨人长成了,却也在身体各个部位积累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诸如GDP过于倚重房地产行业和出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兴行业总体发展缓慢、地方政府插手干预市场……新一届政府正是着眼于这些病灶,吹响了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号角。
一年多来,控制地方债和信贷风险、打击影子银行、砍掉过剩产能、治理污染、给房地产降温……这无疑导致投资、制造业产出增速的下降;同时,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项目、抓好惠民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发酵。
即便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今年一季度,中国依然坚持不采取强刺激的政策,而是用更加可控的微刺激(如棚户区改造)给经济托底。如此一来,中国便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不太好过”的时刻。
在这个胶着点上,国际上不要片面地用过去那种眼光、思路去简单评判中国经济,不要过度阐释短期的经济数据变动,而应该给中国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因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有利于中国自身,也将给全世界提供有益参照系。
一是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挤掉体内不良的债务肿瘤,把金融风险降到最低,即中国不太可能发生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席卷世界的金融灾难,能给世界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即便是百分之七点几的经济增速,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高速增长区间,加上中国经济体量之大、其他经济体增长乏力,意味着中国依旧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三是中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会释放更多消费需求,更会催生许多新兴产业、创新项目,吸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新兴产业赴华投资,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等,也对大宗商品有强劲需求,给各个经济体带来的新商机、新合作值得期待。
我们有理由期许IMF和世行所言,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将惠及全世界。
(责任编辑:xie_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