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经贸新闻 >

“走出去”也须转型升级

时间:2014-03-14 21:04来源: 点击: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连日来,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升级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走出去”企业需得到政策松绑,同时应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移国内产能。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已成为继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献计献策。

缺乏了解融资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崇泉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对投资目标国家缺乏了解。“包括对市场情况的了解和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谨慎选择当地合作对象也是‘走出去’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崇泉认为,目前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东南亚、中亚和非洲市场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安徽企业的对外投资集中在南美洲和非洲,涉及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等诸多领域。比如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在上述市场的发展情况都相对较好。”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商务厅厅长曹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据介绍,皖企2013年在非洲投资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对非洲投资的11%;奇瑞巴西汽车工业园、海螺在印尼的工业园、安徽省农垦津巴布韦农业基地等一批境外经贸园区成为皖企抱团“走出去”的新型发展平台。

曹勇说,政治风险和融资风险是企业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在投资前对投资国的政治环境进行全面评估。”

曹勇介绍说,安徽省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解决“走出去”融资难,包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企业“走出去”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境外资产、境外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单等融资抵押方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运用“优惠贷款+商业贷款”“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债权”等方式,帮助“走出去”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遇到了同样的融资问题,2013年TCL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7%,但是“一些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目前市场的适应性较差”,他建议进行相应的调整。

两个市场转移过剩产能

对于调节过剩产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建议,要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国内市场自我削减人工、产能进行调节;另一方面,对外转移过剩产能。

张小济分析说,与国外产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的机制不同,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绝对的过剩,没有任何退出机制,原因在于国内振兴一个产业就要求规模效益,结果规模是上去了,但退出、消化机制没跟上,造成项目“上马容易,下马难”,产能积压。

“转移过剩产能,不是说我们将不好的给别人,而是一种市场各取所需下的调节行为。”张小济直言,转移方式可以通过货物贸易直接出口当地所需产品、资源;或是直接在目的地投资加工制造产业,转移国内资源到当地生产加工后销售。

对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张小济认为,可以转移,但不建议转移。因为过度鼓励转移很容易导致中国成为钢铁出口大国,而过度的钢铁生产会给国内环境造成压力,所以,“什么过剩产能可以转,什么不可以转,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思路,不是给所有过剩的产能找出路”。

中国社科院对外经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新认为,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当注意“软环境”的培育,在投资地树立正面社会形象。“我们一些海外工程‘只见物不见人’,做了很多工作却不一定能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他建议做好“走出去”的相关配套工作,包括医疗、教育、培训、公益等方面的建设,也包括在当地营造关于中国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编辑:商报网 www.shangbao.net.cn)


(责任编辑:xie_hua)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法律责任
  • 版权所有: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 Copyright ©2019 jswqx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协会地址:南京市中华路50号国贸大厦29楼 邮编:210001 传真:025-52323761 邮箱:js_wzxh@163.com
  •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14010449号-1 苏公网安备:32010402000614号

  • 扫一扫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