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步入新常态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越来越重视外贸工作提速提质。中国外贸告别“大进大出”年代,迎来了“优进优出”时代,由“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制造厂”进发。大步伐地跨越,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与后劲,这一华丽转身背后更需要各方的努力与配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时指出,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力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使中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白光裕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优进优出”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进口优质、紧缺的资源和设备,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对外开放竞争新优势。
因时制宜掘金新逻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贸企业得益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战略,淘得“第一桶金”。通过“大进大出”,企业实现了财富积累,并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然而许多企业很早就明白,在传统“带料加工”的方式下,丰厚的利润更多集中在“前头”的研发和“后头”的销售,中国企业赚的不过是中间机械加工的微薄利润。
李克强指出,长期以来,“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国内的大量就业,也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大部分利润并没有留在国内。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加重,“大进大出”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促成“优进优出”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李克强进一步解释说,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李克强表示,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就是推动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有利于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
对此,白光裕表示,通过进口优质、紧缺的资源和设备,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中国装备‘优进优出’不等于过剩产能输出,反而有助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创造就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白光裕说,“中国装备‘优进优出’与中国外贸‘优进优出’相呼应,共同培育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用好“双引擎”打造“新支柱”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李克强指出,必须用“双引擎”助力“双中高”,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要素、开拓产能市场,为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增力减负。“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改造传统引擎,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我们要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从全局范围考虑问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出口增速远远高于其他消费品出口,2014年铁路出口增速更是超过了20%。从长远看,中国装备出口和国际产能合作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装备制造水平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但同时一些制造业仍然存在“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需要发展更加先进的制造业。
“要发展更加先进的制造业,绝不能只在国内竞争。通过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这将倒逼我们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李克强说。
未来,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增长,利用外资和外贸是两大支柱。李克强指出,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以及我国资源要素条件的变化,必须在继续强化改造两大“老支柱”的同时,打造“新支柱”,要从以“消费品出口”为主,逐步转向更加注重“投资品出口”。
李克强强调,在努力推动外贸转型、有效利用外资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投资、产能合作和商品出口的“三位一体”协作推进,可以有效增强我国的比较优势,达到更高的国际化水平。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xie_hua) |